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 中国故事> 文章

共绘“一带一路”新图景(坚持“两创” 铸就辉煌)

2023-09-03 09:47:08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编辑:蒋辉 浏览次数:4545
共绘“一带一路”新图景(坚持“两创” 铸就辉煌)

共绘“一带一路”新图景(坚持“两创” 铸就辉煌)

 油画《海上丝路新枢纽——宁波舟山港》,作者马鑫、牡丹。

 今年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10周年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,为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注入蓬勃活力。从组织创作到自主创作,广大美术工作者用丹青华彩,生动描绘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图景,深刻诠释丝路精神。今天,本版约请3位专家学者,从不同角度展示成果、总结经验、探索规律,为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启示。

 ——编  者  

 弘扬丝路精神  创作美术精品

 张  鹏

 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。近年来,美术界加强组织统筹,精研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,在题材拓展、内涵深化、风格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创作梯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。源远流长的丝路精神,在美术工作者笔下焕发新光彩。

 从机构联动到区域互动,美术界聚力协作,以重点选题引领创作方向、带动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。正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的“‘一带一路’主题美术作品展(首展)”,从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中精选百余件力作进行展示,既涵盖丰富多彩的地域风貌,也表现了厚重多元的人文风情,从历史到当下,连缀起波澜壮阔的图景。该工程历时6年完成。中国国家画院发挥“国家队”的引领作用,围绕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是造福世界的“发展带”和惠及人类的“幸福路”,锚定创作方向,策划选题,调动院内外、海内外艺术家广泛参与,凝聚共识与合力。创作过程中,从选题论证、史料选择、探访考察、现场写生,到草图绘制、研究讨论等,中国国家画院均充分发挥人才优势,通过邀请、创作、展示、收藏等方式,集聚起一批精品力作,形成学术影响,为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提供了经验启示。

 不少地方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,积极组织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或艺术活动。如广西文联、广西美协等组织实施的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工程,便根据广西发展特色与优势制定选题方案,引导美术工作者围绕重大项目和活动,深入时代生活,积累创作素材,生动展现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建设的厚重人文历史和时代新风貌。由甘肃省委宣传部、甘肃省文旅厅、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“一带一路”百校结好艺术展等,则通过学校联手文博单位、创研机构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校园艺术交流与互学互鉴,形成体验、学习、创作、传播于一体的合作交流方式,既深化了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,也加强了人才培养。

 许多机构立足自身学术优势开展组织创作。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“合作·共赢/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”,以版画为媒介搭建起文化交流桥梁。驻留、展览、论坛、公教、公益活动等多元形式,不仅推动版画艺术创作,也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交流合作提供新途径。中国美协和中国铁建40余年来持续合作举办的“大路画展”,近年来以海内外“一带一路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展为线索,用画笔展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成果惠及各方的美好画卷。其中,尤以表现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者的作品最为突出,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视角各异。像蔡频春中国画《千山万水一线连》、张宇油画《绽放》、李景安油画《同在月光下》等作品,均抒发了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真实感受。

 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也是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、重大美术展事的重要组成内容。如“不忘初心  继续前进—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”中,张敏杰版画《进博会一角》以巨幅三联画形式,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盛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;以“丝路与世界文明”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览中,冯路敏等合作的油画《丝绸之路新篇章》、张及时油画《港口雄开万里流》等佳作频现。鸿篇巨制与历史长卷的宏大叙事,与小切口、微视角撬动的大命题交相辉映,异彩纷呈。

 一系列有组织的创作工程和交流项目,激发了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活力,更打开了美术工作者的视野。越来越多美术工作者投身主题性创作,围绕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展开多元艺术探索,为创作更多精品佳作奠定基础。

 (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)  

 以审美旨趣诠释价值观念

 于  洋

 随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,近年来美术界掀起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热潮,呈现出题材多维、风格多元、手法多样的特点。面对“一带一路”这一充满活力、内涵丰富的主题,如何对其进行多维度审美表达,成为美术工作者需要直面的时代课题。

 在对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的理解不断深化中,一些美术工作者打破题材局限和思维定式,以富有新意的表达来展现这一主题的丰厚内涵。不少作品聚焦近年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项目,以全景式构图铺陈宏大叙事,体现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辟了广阔空间。尤其是在展现中国携手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,一批优秀美术创作通过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、严谨生动的造型手法和艺术意象,诠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现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核,为其未来发展注入活力。

 表现好历史时空中的当代丝路文化,是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的内在要求,也是其面向未来的重点课题。不少美术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不断强化真实感受、激活艺术想象,跳出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描绘,以新视角、新思考不断破题,展现丝路精神的深厚意蕴与时代价值。如杜大恺《雍凉吟》以大块面的水墨构成,呈现河西走廊的苍茫厚重与勃勃生机;胡明哲中国画《茶马古道新颜》诗意地展现当代女性的勤劳与美好。这些创作表明,完成好“一带一路”题材,要有根植历史、面向未来的胸襟,不断通过现实描绘挖掘其新内涵。

 以视觉语言展现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活力,是时代赋予美术工作者的文化使命。近年来,一些新创作展现着美术工作者的新思考,如马鑫、牡丹的油画《海上丝路新枢纽——宁波舟山港》、柴新春油画《一带一路崛起天山》、张相森水彩画《中欧班列始赣州》等作品,以不同视角和艺术手法表现了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国内建设工程繁盛场景。孙博《笑迎五洲客》、任丽君《五洲四海——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》、庞凌宇《中国—东盟博览会》,则以大尺幅油画展现我国主场外交活动、国际交流活动的盛况。还有一些作品致力于表现民众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认知的不断加深,如焦洋中国画《丝路史迹·朝宗入海》,以少年儿童学习海上丝绸之路知识的生动画面,展现青少年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求知热情和美好畅想。

 继续推动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,应进一步拓展题材内容,深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人文故实、风土人情和日常细节,从时代价值层面展现共建活力;同时,应深化艺术语言的美学建构,展现中华审美风范,创作出既应时风又接地气的美术作品,强化这一主题的广度、深度与温度,力求通过这些作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、让国人更真切地感受世界。

 期盼更多美术工作者汲取经验,以开放包容的胸襟、“致广大、尽精微”的艺术精神,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。

 (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)  

 以艺术创新深化主题探索

 卢志强

 我自幼生长于福建。东南沿海港口众多,使八闽大地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。这些年,伴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我的家乡在经贸、文化等方面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。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,促使我投身相关主题性美术创作。

 近年来,我先后参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、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美术工程等,根据选题完成了一些大尺幅的中国画作品,还自主创作了一些小幅画作,希望通过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,深化对绘画技法和风格的思考,提升用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和水平,探索传统笔墨实现当代转型的新路径。

 脑中有思路,是完成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第一步。面对宏大主题,确立构思、营构画面,将创作意图和审美旨趣表达出来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作品既要突出“重大”,又要使画面内容与真实事件相符,这需要创作者广泛阅读资料,进行实地探访,感受文化氛围,体悟真实情境。创作中,我并不刻意去还原某一具体事件,而是将人物动作设计得“姿态化”“有意味”,力求使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具有象征性,让“这一个”中包含“这一类”,使作品更具分量。

 胸中有丘壑,是创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必备能力。纵观主题性美术经典,多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转化,给人“瞬间永恒化”的视觉感受。为追求这一效果,我常在创作中以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将主体与背景统一起来,并通过疏密、聚散、虚实等变化,营造空间秩序感。比如在《海丝交响》创作中,我将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有关的场景组合于同一画面中,强化作品主题。整体上,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,避免概念式阐释主题,意在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呈现时代图景。

 笔下有推敲,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于细节中彰显丰厚意涵。照片是现实的拷贝,绘画是意象的表达。当代人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,对美术创作提出更高要求。因此,创作者需要敏锐捕捉现实,在此基础上斟酌思量,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,作品才能独具韵味。在创作中,我常常结合资料反复推敲细节。比如,重大主题创作往往需要设置一个视觉中心,让观者有凝视之处。为此,我反复斟酌画面中的人物安排,既突出主体,又增强画面张力和形式美感。同时,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其他元素,如在画面下方描绘一群海鸟振翅飞翔的情景来应和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这一主题,并以海鸟之“轻”与人物之“重”形成对比。除此以外,画面中还有许多细节彼此呼应,布局和谐,共同阐释宏大主题。

 画中有新意,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必然要求。在作品风格方面,我追求“陌生化”,探索主题性创作新的艺术表达方式。比如,不完全按“随类赋彩”的原则去敷色。像海的颜色,照理应为蓝色,但这在中国画创作中很难处理,不容易画得美观。而且“海”在作品中所占面积往往较大,稍不注意用色就会影响到整体画面的色相。长期在海滨城市生活的人会发现,在夕阳辉映下,海面的波光常常呈玫瑰色。因此,在部分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创作中,我选择用偏紫的浅玫瑰色画海,使之与画中以赭石加土黄为主的色调形成弱对比的补色关系,显得宁静、和谐、别样和陌生。这一实践也证明,艺术创新离不开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养分。

 参与“一带一路”主题美术创作,让我既深刻感受到国家的新发展、新变化,也更加理解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入古出新,还在于反映时代。我愿倾心致力于主题性美术创作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,开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审美新境。

 (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

 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9月03日 08 版)
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