俯瞰桑植县三合界产业园区。马吉生 摄
▲三合界村村民在表演围鼓。魏智华 摄
■湖南日报智库
核心提示
驻村帮扶制度是党中央、国务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。近年来,以企业及社会组织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协同发力,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以及乡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,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。本期智库以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湖南中烟”)在桑植县帮扶点三合界村、竹叶坪村的实践,探究帮扶工作的好做法、好经验及有效路径,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。
观察 气韵流动 生机勃勃
举而措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下,驻村帮扶是一份造福于民的事业。
从长沙到桑植,全程460多公里,即便坐动车也需3个小时。湖南中烟党组书记、总经理籍涛多次到三合界村调研,每次照例会叮嘱帮扶工作队员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做好驻村帮扶各项工作。几年下来,分管驻村帮扶工作的公司一级高级经理刘兴已往返不下20趟,跋山涉水、走村入户,唯愿将村民的所想所盼化为“实景图”。对于湖南中烟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每一名成员来说,他们更是用脚步丈量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。经过两年帮扶,2022年三合界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,预计2023年将达60万元,农户人均收入将达1.29万元。今年5月,湖南中烟开启第二轮帮扶工作,新增竹叶坪村帮扶点,继续帮扶三合界村。
几年来,驻村队员以己为笔、奋力书写,帮扶村的“硬气”“生气”和“底气”腾升。
硬气
——基础设施提升发展“硬支撑”
与城市不同,山区不缺风景,缺的还是一条像样的道路。
路宽4.5米、全程画着红黄蓝标志线的“芙蓉王路”,如今已成为三合界村的“地标工程”。
它虽然只有2.02公里,却是桑植龙潭坪镇通往湖北鹤峰县走马镇梅坪村的控制性路段。原来的路,“晴天一阵灰、雨天一摊泥”,路窄坑深,两省边界的营运车辆宁肯绕道30多公里,也不愿走这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。平时,梅坪村的居民也很少来三合界村,原因当然是“湖南的路不好走”。
盼家门口有一条像样的路,三合界人盼了几十年。
湖南中烟帮扶工作队进驻后,第一件事就是修路。公路修通后,近邻两个村庄的景象立马换了个样。每天早晚,梅坪的村民都往三合界村方向晨练、散步,因为“湖南的路修得好”。今年6月,两个村破天荒地联手举办了“湘鄂一家亲”农民健康跑活动。
要致富,先修路。这句话的“哲理”放在如今正在帮扶着的三合界村依然管用。入户道路硬化,路面修整、拓宽,产业路建设……道路的优化是三合界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。两年多时间里,在县里的重视支持下,三合界村的硬化道路基本实现通组到户。
路通,观念通、要素通。置身三合界村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产业园区,湖南中烟驻桑植县三合界村帮扶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谭杰介绍,这里将是“未来湘鄂边产业孵化的‘金窝窝’”——除超千平方米的厂房、功能齐全的综合产业楼外,学校、民俗街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。项目不仅能牵引整个龙潭坪镇产业发展,还将成为桑植、鹤峰两县边贸的重要园区。
在竹叶坪村,连通武陵源核心景区的竹黄公路,是桑植县的重点项目,得到了烟草行业的大力支持。虽然与武陵源核心景区仅“一山之隔”,但因道路不通,竹叶坪难以融入武陵源文旅产业的“圈子”。在湖南中烟驻桑植县竹叶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盛毅看来,公路拉通后,竹叶坪村至武陵源景区的车程缩短为十多分钟,竹叶坪村将具备承接武陵源核心景区文旅产业外溢的基础。同样,竹叶坪村的特色产业,将有可能成为游客“后备箱经济”的提供商。“哪怕能迎来武陵源景区游客中的十分之一过境,都能让竹叶坪人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。”而那份竹叶坪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3—2035),不仅让村民熟悉“国土空间布局”“路网结构”“观光工厂”等一大堆新名词,更让他们觉得今后的日子有了瞄准的方向。
利当下、管长远的基础设施,重塑着、提升着生产、生活的基本盘。概言之,无论何时何地,基础设施依然是乡村产业发展、生活宜居的重要依托。
生气
——文明新风垒筑乡村“软实力”
三合界村很偏远,但不缺少时尚。
“我在三合界想你”“想你的风吹到了三合界”……现在的三合界村,随处可见网红打卡牌;邻近产业园区的半山腰上,村民们自己用石头垒台子,打造出可能是湖南最原生态的露天咖啡吧,那块站在远处便清晰可见的“云顶咖啡”招牌,就竖在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菜地里,远处青山云绕,近前满眼青绿。坐拥整片山景,“做个闲人”,如此怡然自得的生活,脱俗于都市繁华,丰盈山村简朴生活,时尚开始一步步接近曾经偏僻封闭的乡野。
文明之风吹拂,乡村不再是单调的一日三餐与麻将声,生活中冒出了让村民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。
如今,村民文际忠除了捣鼓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园林,美化打扮芙蓉王路这条主干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在他的带动下,村民从“站在一边看”,到如今主动加入,三合界村拥有了一支不拿报酬的保洁队伍。现在,工作队定期组织开展卫生大扫除,清理整治农村巷道,田间地头、村口、路口等场所环境卫生时,都能看到村民们自发参与,真正形成了干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,有力提升了三合界人居环境。通过这条路,乡亲们感觉到与过往不一般的生活方式,村舍周边花花草草,从星星点点连成片、汇成景。
村支两委与帮扶工作队共同规划的《三合界村文化手册》,描绘出三合界村奔赴乡村振兴的“景观”:桑植民歌、白族火把节、土家族牛王节、千年古树、堰垭整编……一个底蕴深厚的特色村跃然纸上;“村民文明公约”“村训”“村规”,规范着村里人的行为准则。村民魏小菊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卧床公婆,是十里八寨公认的“最美儿媳”,2023年被提名为张家界市道德模范。“以前村里办红事白事,讲排场、比阔气,村民们经济负担重。现在大家都按公约村规简办,乐得轻松。”文明而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活方式,以其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村里人的生活。
界上风景好,界上新风拂。三合界这个曾经缺乏活力的空心村,已然成为生机勃勃、宜居宜游宜业的和美乡村。
底气
——产业带动鼓起村民“钱袋子”
文际忠一辈子的骄傲,就是这些年从南到北的闯荡经历,看到了与家乡朝出而暮归不一样的际遇。前些年,乡村振兴的远景,把他吸引回来了。
除了建起那栋“放在北京上海至少值千万”的乡墅外,文际忠回到三合界村搞起了自己最拿手的园艺。村里硬化芙蓉王路时,他通过竞标拿到了道路两旁绿化施工资格。“以前想都不敢想,村里的道路还会搞上绿化”,文际忠说,通过绿化工程施工,带动村里劳动力的务工,“这样一来,大家都有事做了,既能在家门口干事,收入又增加了,以后我还要将我们村的园艺产业发展起来。”
路畅了、水有了、网快了……曾经制约三合界村发展的诸多“瓶颈”正逐一破解,越来越多的村民,觉得家门口也有奔头,在家乡也能发展。不少村民放弃了曾经外出务工的“老本行”,专心回村种茶叶、烟叶、粽叶等,一些年轻人开始在村里规划起自己的事业。34岁的周凯,在工作队帮扶下创办“腊味坊”,带动30多名村民致富。
短短两年多时间,三合界村创建出“三合界”公共品牌,引进康蔬农业、十八洞酒业、婉嘉乐生态农业、瑞湘菌业、湘丰桑植白茶等优秀企业,引入“芙蓉王”品牌和“湘村636”便利店,支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加工、溶洞蘑菇、烟叶种植、民宿康养等新兴产业……这个集革命老区、少数民族聚居、两省边界、重点帮扶对象于一体的脱贫村,以产业为抓手,展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底气和实力。
发展以烟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,发展“烟叶+粮经”产业;打造野牛湖烟稻轮作示范基地,发展高端、特色民宿,培育发展乡村“民宿+旅游”产业;开展木瓜等中药材种植,农产品深加工;依托红色文化资源,发展以红色旅游研学为主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。竹叶坪村的发展规划中,五大产业成为其中的亮点,李雪莲等一批产业带头人带动着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。
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正是因为一茬又一茬的帮扶工作队,助力打通了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截至目前,全省防返贫监测收入基准线提至7500元,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;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,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,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46元;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,省市县三级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200个,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。
思考
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
日升月落,斗转星移。类似三合界、竹叶坪这样的山村,区位依旧、资源没变,究竟如何实现从人居环境到文明风尚、从增收致富到产业发展、从人才引进到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突破和发展?解剖湖南中烟帮扶工作这一样本,能捕捉到乡村振兴的“风景独好”,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阔深远。
立足发展大局,“站位高”比“天赋高”更重要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、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。新时代驻村帮扶制度的实施,对于持续推动我国减贫治理、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、持续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、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等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。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,驻村帮扶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。
认识到位,才可能行动坚决。湖南中烟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、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,坚持将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谋划、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检查、同考核、同奖惩。为确保驻村不断档、帮扶不掉线,湖南中烟第二轮乡村振兴采用“2+5+3”结对帮扶模式,即选派2个省级驻村工作队;自主组建5个市级驻村工作队;参与3个其他单位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工作。进一步强化驻村工作队力量,驻村人数由第一轮的19人增加到23人;以“一线发动、中线响应、全线出击”的工作模式,为对口帮扶村提供专业人才、专业技术指导。
对大多数参与帮扶的企业来说,农业农村是全新领域,站位高比天赋高更重要。只有充分认识到帮扶工作对于稳定农业基本盘、农业农村现代化,乃至中国式现代化极端重要的意义,才能自觉扛牢使命、全情投入、倾力相助,高标落实。
塑造活力之源,“队伍强”比“资源强”更重要。队伍包含两个层面,一是基层党组织队伍,二是专业人才队伍。基层党组织队伍应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,为引才聚才塑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,引领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。人才兴,才能事业兴,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。
在竹叶坪村,赵新田是羊肚菌种植户带头人,村民金真平擅长药用木瓜种植。如今,这样的产业带头人,以一己之长为乡村产业发展、村民增收作出独特贡献。可见,哪怕区位差一点、资源少一点,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引领,有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、会管理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,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,不断汇聚产业发展等专业人才,也一定能够找到兴村、强村的方法路径。
激发内生动力,“富脑袋”比“富口袋”更重要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,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,简单改变村容村貌,内在活力不行,劳动力不能回流,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,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。
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,乡村发展是否具有内生动力,也是衡量其长远发展能力的关键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当下,全省第二轮帮扶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,这是各地农村发展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。必须把握当下的政策、帮扶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,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富民强村的步伐。继续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、持续性和拓展性,逐步转换发展动能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,才能实实在在强化自身持续的造血能力,实现可持续的自我成长,才能在“共同富裕”的步伐中不掉队。
把握促发展的方法论,善抓重点而忌眉毛胡子一把抓。基础设施建设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眼前的硬任务,而产业发展、村级经济则是着眼长远的发展根本。以三合界村为例,之所以面貌焕然一新,就是因为战略部署有力、规划得当,第一轮帮扶的重点方向是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,强弱项、补短板,第二轮帮扶的重点则是立足长远发展和村计民生,以产业发展搞活集体经济,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。
调研走访盘家底是善抓重点的基础。在竹叶坪村,帮扶工作队翻山越岭、走村入户,走遍了15个村民组寨,摸清了竹叶坪村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历史、地理沿革、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。汇众智、聚民意,才有了一本厚厚的《桑植县竹叶坪乡竹叶坪村发展规划(讨论稿)》,才有了眼前竹黄公路建设的紧迫感以及五大产业发展的远景。
确保帮扶效果,因地制宜而忌照搬照抄。农村地域差异显著,各地农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也大为不同。如何保证帮扶项目的精准高效,同时能够帮助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,是企业及社会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“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。”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征途上,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因地制宜,找准振兴乡村的路径,将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帮到根子上、扶到点子上,我们就一定能将乡村振兴这幅“大写意”变成精美的“工笔画”。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精准、需要因地制宜。好山好水出好烟与湖南中烟本身就形成了产销对接;竹叶坪村与武陵源核心景区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公里,打通阻塞,自然可将目光投向中高端民宿;湘鄂边境的山区村落,将溶洞蘑菇、溶洞藏酒与红色文旅、休闲文旅结合起来,成为最独特的卖点……在湖南中烟的帮扶中,处处可见因地制宜带来的精妙书写。作为外部力量,工作队本身就具备第三方视角,能够跳出当地看当地资源禀赋,结合全局进行谋篇布局、要素配置,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岁月如流,山河远阔。伟大事业的进程中,每一份努力都将被历史铭记。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,这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“心法”,成就了无数波澜壮阔的篇章,成就了无数万众瞩目的奇迹,也必定能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,雕琢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。
时间这个伟大的书写者,将证明一茬又一茬帮扶队员执己为笔的努力不会白费。当繁花满树,丰收的喜悦满溢广袤的乡村,又会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。
(课题组成员: 黄炜信 邱齐心 易博文 沈德良)
■专家点评
体现“四个转变”的标志性成果
贺超群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乡村振兴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个振兴”。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村帮扶队,坚持党建引领,从产业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等方面,坚持问题导向,集中资源,加快突破,形成了标志性成果。具体来讲,驻村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,能为其他地区的帮扶工作、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。
推动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转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乡村振兴要靠产业,产业发展要有特色”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。要把“土特产”这三个字琢磨透。在“土”上做文章。“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”,从茶叶、烟叶、粽叶到旅游休闲、民宿康养,这些都是带着当地浓浓特色的土特产。而“腊味坊”“三合界”等品牌则把更多土特产培育成“金饭碗”、打造成“金招牌”。工作队驻竹叶坪村后谋划的首要通道——竹黄公路,体现了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的行动方向。在“特”上下功夫。跳出本地看本地,着力打造更多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。湘鄂边界的三合界村,是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策源地和战略大后方,红色资源丰富。工作队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潜力,着力打造未来湘鄂边孵化产业的“金窝窝”。在“产”上谋突破。要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、留给农民,最终要靠“产”。要建强“产”的链条,把“小生意”做成“大买卖”。工作队制定的竹叶坪村产业发展规划,真正做到了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、留给农民,助力李雪莲、赵新田、金真平等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成为发展本土产业的中坚力量、本土生产创业的“领头雁”,进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推动“空心”向“实心”转变。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,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。当前,乡村普遍存在村庄空心化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,农村发展乏力,关键在于缺人才,缺发展引路人、产业带头人、政策明白人,如何“拴心留人”,推动乡村从“空心”向“实心”转变,是驻村工作队值得深思的问题。工作队聚焦“产业链”筑牢“人才链”,不断打造返乡人才聚集“新高地”,年轻人有了“家门口”就业创新的机会,乡村振兴潜力无限、大有可为。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;民有所呼,我有所为。以办好群众身边的“急难愁盼”小事实事为切口,破解人民群众身边的大民生,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能在日拱一卒、功不唐捐的努力中嬗变成可感可知的“实景图”。
推动“富口袋”向“富脑袋”转变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”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工作队注重以文化涵养乡村振兴新动能,将文化兴村、文化赋能作为着力点。当前,乡村传统文化被忽视、破坏和取代的情况日渐严重,农民精神生活日趋贫乏,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,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,调动农民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,改造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提升农民精神风貌,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。
推动“授人以鱼”向“授人以渔”转变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。应抓牢“头雁队伍”这个核心,持续强化“领头雁”工程建设,通过调整充实、轮训培训等多种举措锻造一支强有力的村支两委队伍。湖南中烟以“第一书记”为引领,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与群众“零距离”接触、面对面交流,了解群众所需、所想、所盼,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,带动基层治理机构优化。只有真正形成干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,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才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。
【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(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)创新与开放发展研究所副所长】